中国蓝星哈尔滨石化有限公司
2022年度环境信息及自行监测方案公示
1 总则
为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按照国家相关法规以及标准等要求,结合我公司的实际生产情况,制定环境信息公示和自行监测方案内容。
2 引用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31号)
《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环保总局35号令)
《环境监测管理办法》(国家环保总局令第39号)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石化工业》HJ853-2017
《排污单位自行监测技术指南 石油化学工业》HJ 947-2018
3 环境信息公开内容
3.1基础信息
公司名称:中国蓝星哈尔滨石化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孟宪忠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230199723657954K
所属行业:有机化工原料制造
注册地址: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1栋
办公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化工路182号
生产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化工路131号
生产周期:连续
经营范围 许可项目:危险化学品生产;危险化学品经营;建设工程施工一般项目;化工产品销售(不含许可类化工产品);机械电气设备销售;汽车零配件零售;汽车零配件批发;机械零件、零部件销售;建筑材料销售;仪器仪表销售;专业保洁、清洗、消毒服务;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润滑油加工、制造(不含危险化学品);润滑油销售;环境保护专用设备销售;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住房租赁;业务培训(不含教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需取得许可的培训)(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具体经营项目以相关部门批准文件或许可证件为准)。
安全生产许可证许可范围:苯酚、丙酮、α-甲基苯乙烯(有效期至2024年8月23日)。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许可范围:苯、邻二甲苯、丙烯、异丙苯、邻苯二甲酸酐、顺丁烯二酸酐、苯酚、丙酮、α-甲基苯乙烯(有效期至2024年6月9日)。无储存设施经营。
联系人:韩奇言
电话: 0451-85927093
是否委托监测机构:是
3.2产品规模、生产工艺及产排污情况
3.2.1 产品规模
公司拥有一套生产装置,12万吨/年苯酚丙酮。主要产品为苯酚、丙酮、α-甲基苯乙烯等,主要原材料苯、丙烯。
3.2.2 生产工艺
苯+丙烯→异丙苯→精制、氧化→过氧化氢异丙苯→提浓、分解→苯酚、丙酮
3.2.3 产排污情况
公司有一个生产厂区,设置一个废水排放口。八个废气排放口,包括两个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三个工艺废气排放口,二个锅炉废气排放口,一个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排气口。
厂区废水主要是苯酚丙酮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艺废水和生活污水。污水处理场设计处理能力分别为960吨/天,处理工艺采用生化处理法,废水→提升泵房→隔油池→调节池→气浮器→曝气池→一沉池→生物接触氧化池→二沉池→臭氧反应池→一级BAF池→二级BAF池→产水池→巴氏槽→外排至信义污水处理场;
废水及废气排放自2017年7月1日起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T14554-1993、《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标准。
废水排放口名称、污染物处理设施名称、位置、标示牌及工艺流程见下表:
排放口名称 |
污染物处理设施 |
位置 |
标示牌 |
工艺流程 |
废水总排放口1 |
隔油池、曝气池、生化池等 |
一厂区东南角 |
污水排放口 |
生化处理 |
废气排放口名称、污染物处理设施名称、位置、标示牌及工艺流程见下表:
排放口名称 |
污染物处理设施 |
位置 |
标示牌 |
工艺流程 |
锅炉废气排放口1 |
布袋除尘器 |
厂区中部 |
废气排放口 |
过滤吸附 |
锅炉废气排放口2 |
布袋除尘器 |
厂区中部 |
废气排放口 |
过滤吸附 |
工艺废气排放口1 |
活性碳吸附器 |
厂区西北侧 |
废气排放口 |
冷凝吸附 |
工艺废气排放口2 |
活性碳吸附器 |
厂区西北侧 |
废气排放口 |
冷凝吸附 |
工艺废气排放口3 |
活性碳吸附器 |
厂区中部 |
废气排放口 |
冷凝吸附 |
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排气筒 |
臭氧除臭装置 |
厂区东南 |
废气排放口 |
冷凝吸附 |
苯酚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 |
活性碳吸附器 |
厂区中部 |
废气排放口 |
冷凝吸附 |
丙酮、α-甲基苯乙烯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 |
活性碳吸附器 |
厂区中部 |
废气排放口 |
冷凝吸附 |
公司在污水总排口安装了废水在线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包括PH值、COD、氨氮、流量、总氮、总磷。在锅炉废气排放口安装了废气在线监测系统,监测项目包括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厂区废气排放口八个:三个工艺废气排放口【苯酚丙酮装置氧化工段】,设有活性碳吸附器;二个锅炉废气排放口【热油炉工段】,三台锅炉燃烧后的气体进入到布袋除尘器最终排放,其中一台锅炉安装脱硫脱硝设施,每年委托有资质的企业进行比对监测;一个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排放口,污水处理过程中所产生的臭气经收集系统收集后集中送至生物滤池除臭装置处理后排放到大气。两个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一个是苯酚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采用“热水洗+冷凝”的处理工艺;一个是丙酮、α-甲基苯乙烯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采用“冷凝(-70℃)+吸附”的处理工艺,处理后的废气经15m高排气筒排放。八个排放口均达标排放。
3.3 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
建有一套污水处理系统,并建有2台2000m3事故应急储罐,一座4000m3 地下事故收集池。
3.4 手工监测
厂内手工监测与第三方监测机构相结合。
3.5监测内容
3.5.1 废水监测项目
每日监测项目【雨水,下雨时,5项】:PH值、化学需氧量、氨氮、石油类、悬浮物
每周监测项目【9项】:pH值、悬浮物、COD、石油类、挥发酚、硫化物、氨氮、总氮、总磷
每月监测项目【8项】:五日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氟化物、总钒、总铜、总锌、总氰化物、可吸附有机卤化物
每半年监测项目【3项】:苯、异丙苯、苯并(a)芘
3.5.2 废气监测项目
每小时监测项目【4项】:【锅炉废气在线】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烟气黑度
每月监测项目【18项】:【工艺废气】非甲烷总烃、苯、丙酮、酚类、臭气浓度。【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排气筒】硫化氢、非甲烷总烃、丙酮、酚类、苯、臭气浓度。【苯酚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非甲烷总烃、酚、臭气浓度。【丙酮、α-甲基苯乙烯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非甲烷总烃、丙酮、α-甲基苯乙烯(参考苯乙烯)、臭气浓度
每季度监测项目【企业边界任何1小时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9项】:非甲烷总烃、颗粒物、苯、甲苯、二甲苯、氨、硫化氢、氯化氢、臭气浓度
每年监测项目【企业边界任何1小时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1项】:苯并(a)芘
3.5.3 噪声监测项目
每季度监测项目【1项】:噪声
3.5.4 土壤监测项目
每年监测项目【17项】:pH 值、硫化物、苯并(a)芘、总铅、总镉、总砷、总镍、总汞、烷基汞、总铬、六价铬、苯、四氯化碳、氯仿、一溴二氯甲烷、1,2,3-三氯丙烷、石油烃
3.5.5 循环水监测项目
每半年监测项目【1项】:总有机碳
每周监测项目【3项】:化学需氧量、PH值、总磷
3.5.6 地下水监测项目
每年监测项目【27项】:pH 值、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总有机碳、石油类、硫化物、氟化物、挥发酚、总钒、总铜、总锌、总氰化物、可吸附有机卤化物、苯并(a)芘、总铅、总镉、总砷、总镍、总汞、烷基汞、总铬、六价铬、苯、异丙苯
3.6 执行排放标准及其限值
3.6.1 废水执行排放标准及其限值
我公司废水执行的排放标准为废水排放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和《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标准》(GBT 31962-2015)。具体限值如下表: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限值 |
1 |
化学需氧量【含雨水】 |
mg/L |
60 |
2 |
氨氮【含雨水】 |
mg/L |
8 |
3 |
PH【含雨水】 |
无量纲 |
6.5-9 |
4 |
悬浮物(SS)【含雨水】 |
mg/L |
70 |
5 |
总氮 |
mg/L |
40 |
6 |
总磷 |
mg/L |
1.0 |
7 |
石油类【含雨水】 |
mg/L |
5 |
8 |
硫化物 |
mg/L |
1.0 |
9 |
挥发酚 |
mg/L |
0.5 |
10 |
五日生化需氧量 |
mg/L |
20 |
11 |
总有机碳 |
mg/L |
20 |
12 |
氟化物 |
mg/L |
10 |
13 |
总钒 |
mg/L |
1.0 |
14 |
总铜 |
mg/L |
0.5 |
15 |
总锌 |
mg/L |
2.0 |
16 |
总氰化物 |
mg/L |
0.5 |
17 |
可吸附有机卤化物 |
mg/L |
1.0 |
18 |
苯 |
mg/L |
0.1 |
19 |
异丙苯 |
mg/L |
2 |
20 |
苯并(a)芘 |
mg/L |
0.00003 |
*注:检测结果栏“L”符号表示该检测项目的最低检出浓度。
3.6.2 锅炉废气执行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14)中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限值 |
(燃油) |
(燃气) |
1 |
二氧化硫 |
mg/m3 |
100 |
50 |
2 |
氮氧化物 |
mg/m3 |
200 |
150 |
3 |
颗粒物 |
mg/m3 |
30 |
20 |
4 |
烟气黑度
(林格曼黑度,级) |
/ |
≤1 |
3.6.3 工艺废气1-4项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5项执行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4554-93)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限值 |
1 |
非甲烷总烃 |
mg/m3 |
进出口去除率≥95% |
2 |
苯 |
mg/m3 |
4 |
3 |
丙酮 |
mg/m3 |
100 |
4 |
酚类 |
mg/m3 |
20 |
5 |
臭气浓度 |
/ |
2000 |
3.6.4 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排放口1-4项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
5项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4554-93)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限值 |
1 |
非甲烷总烃 |
mg/m3 |
进出口去除率≥95% |
2 |
酚 |
mg/m3 |
20 |
3 |
丙酮 |
mg/m3 |
100 |
4 |
α-甲基苯乙烯
【参考苯乙烯】 |
mg/m3 |
50
|
5 |
臭气浓度 |
/ |
2000 |
3.6.5 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收集处理装置排气筒1-4项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5-6项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4554-93)。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限值 |
1 |
非甲烷总烃 |
mg/m3 |
进出口去除率≥95% |
2 |
苯 |
mg/m3 |
4 |
3 |
丙酮 |
mg/m3 |
100 |
4 |
酚类 |
mg/m3 |
20 |
5 |
硫化氢 |
kg/h |
0.33 |
6 |
臭气浓度 |
/ |
2000 |
3.6.6 土壤执行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36600-2018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限值筛选值Ⅱ
类 |
1 |
pH 值 |
/ |
/ |
2 |
硫化物 |
mg/kg |
/ |
3 |
苯并(a)芘 |
mg/kg |
1.5 |
4 |
总铅 |
mg/kg |
800 |
5 |
总镉 |
mg/kg |
65 |
6 |
总砷 |
mg/kg |
60 |
7 |
总镍 |
mg/kg |
900 |
8 |
总汞 |
mg/kg |
38 |
9 |
烷基汞 |
mg/kg |
/ |
10 |
总铬 |
mg/kg |
5.7 |
11 |
六价铬 |
mg/kg |
4 |
12 |
苯 |
mg/kg |
2.8 |
13 |
四氯化碳 |
mg/kg |
0.9 |
14 |
氯仿 |
mg/kg |
1.2 |
15 |
一溴二氯甲烷 |
mg/kg |
0.5 |
16 |
1,2,3-三氯丙烷 |
mg/kg |
0.5 |
17 |
石油烃 |
/ |
4500 |
3.6.7企业边界任何1小时大气污染物平均浓度1-6项执行《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31571-2015),8-0项执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14554-93)。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限值 |
1 |
非甲烷总烃 |
mg/m3 |
4 |
2 |
颗粒物 |
mg/m3 |
1 |
3 |
苯 |
mg/m3 |
0.4 |
4 |
甲苯 |
mg/m3 |
0.8 |
5 |
二甲苯 |
mg/m3 |
0.8 |
6 |
苯并(a)芘 |
mg/m3 |
0.000008 |
7 |
氯化氢 |
mg/m3 |
0.2 |
8 |
氨 |
mg/m3 |
1.5 |
9 |
硫化氢 |
mg/m3 |
0.06 |
10 |
臭气浓度 |
mg/m3 |
20 |
3.6.8 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限值:昼间65dB、夜间55dB.等效声级。监测仪器:多功能声级计。
3.6.9 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Ⅲ类指标和限值。
序号 |
项目 |
单位 |
限值Ⅲ类 |
1 |
高锰酸盐指数 |
- |
- |
2 |
五日生化需氧量 |
- |
- |
3 |
pH值 |
无量纲 |
6.5-8.5 |
4 |
氨氮 |
mg/L |
≤0.50 |
5 |
总磷 |
- |
- |
6 |
总氮 |
- |
- |
7 |
挥发酚 |
mg/L |
≤0.002 |
8 |
氰化物 |
mg/L |
≤0.05 |
9 |
钒 |
- |
- |
10 |
铜 |
mg/L |
≤1.0 |
11 |
锌 |
mg/L |
≤1.0 |
12 |
可吸附有机卤素 |
- |
- |
13 |
苯并(α)芘 |
μg/L |
≤0.01 |
14 |
铅 |
mg/L |
≤0.01 |
15 |
镉 |
mg/L |
≤0.005 |
16 |
砷 |
mg/L |
≤0.01 |
17 |
镍 |
mg/L |
≤0.02 |
18 |
汞 |
mg/L |
≤0.001 |
19 |
烷基汞 |
- |
- |
20 |
硫化物 |
mg/L |
≤0.02 |
21 |
氟化物 |
mg/L |
≤1.0 |
22 |
总铬 |
- |
- |
23 |
六价铬 |
mg/L |
≤0.05 |
24 |
苯 |
μg/L |
≤10.0 |
25 |
总有机碳 |
- |
- |
26 |
石油类 |
- |
- |
27 |
异丙苯 |
- |
- |
3.7 检测方法
3.7.1废水检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
或来源 |
备注 |
1 |
化学需氧量 |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
HJ 828-2017 |
外委检测 |
2 |
氨 氮 |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HJ 535-2009 |
外委检测 |
3 |
pH值 |
水质 pH值的测定 电极法 |
HJ 1147-2020 |
外委检测 |
4 |
悬浮物 |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
GB/T 11901-1989 |
外委检测 |
5 |
总 氮 |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
HJ 636-2012 |
外委检测 |
6 |
总磷 |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
GB/T 11893-1989 |
外委检测 |
7 |
石油类 |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
HJ 637-2018 |
外委检测
|
8 |
硫化物 |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
GB/T 16489-1996 |
外委检测 |
9 |
挥发酚 |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HJ 503-2009 |
外委检测 |
10 |
五日生化需氧量 |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 |
HJ 505-2009 |
外委检测 |
11 |
总有机碳 |
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 501-2009 |
外委检测 |
12 |
氟化物 |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
GB/T 7484-1987 |
外委检测 |
13 |
总 钒 |
水质 钒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673-2013 |
外委检测 |
14 |
总 铜 |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7475-1987 |
外委检测 |
15 |
总 锌 |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7475-1987 |
外委检测 |
16 |
总氰化物 |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
HJ 484-2009 |
外委检测 |
17 |
可吸附有机卤化物 |
水质 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离子色谱法 |
HJ/T 83-2001 |
外委检测 |
18 |
苯 |
水质 苯系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1067-2019 |
外委检测 |
19 |
异丙苯 |
水质 苯系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1067-2019 |
外委检测 |
20 |
苯并(a)芘 |
水质 多环芳烃的测定 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478-2009 |
外委检测 |
3.7.2 工艺废气检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或来源 |
备注 |
1 |
非甲烷总烃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38-2017 |
外委检测 |
2 |
苯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P599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B)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
外委检测 |
3 |
丙酮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第六篇,第四章,六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
外委检测 |
4 |
酚类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HJ/T 32-1999 |
外委检测 |
3.7.3 装车油气回收处理装置检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或来源 |
备注 |
1 |
非甲烷总烃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38-2017 |
外委检测 |
2 |
丙酮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第六篇,第四章,六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
外委检测 |
3 |
酚类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HJ/T 32-1999 |
外委检测 |
4 |
α-甲基苯乙烯(AMS) |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
HJ 584-2010 |
外委检测 |
3.7.4 废水处理有机废气检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或来源 |
备注 |
1 |
非甲烷总烃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气相色谱法 |
HJ 38-2017 |
外委检测 |
2 |
硫化氢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境环保总局(2003)P171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B)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
外委检测 |
3 |
丙 酮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第六篇,第四章,六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
外委检测 |
4 |
酚 类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酚类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HJ/T 32-1999 |
外委检测 |
5 |
苯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2003年)P599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B)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
外委检测 |
3.7.5 厂界环境空气检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或来源 |
备注 |
1 |
非甲烷总烃 |
环境空气总烃、甲烷和非甲烷总烃的测定 直接进样-气相色谱法 |
HJ 604-2017 |
外委检测 |
2 |
颗粒物 |
环境空气 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重量法 GB/T 15432-1995及修改单 |
GB/T 15432-1995 |
外委检测 |
3 |
苯 |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
HJ 584-2010 |
外委检测 |
4 |
甲 苯 |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
HJ 584-2010 |
外委检测 |
5 |
二甲苯 |
环境空气 苯系物的测定 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 |
HJ 584-2010 |
外委检测 |
6 |
氨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氨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HJ 533-2009 |
外委检测 |
7 |
硫化氢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国家环境环保总局(2003)P171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B) |
《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 |
外委检测 |
8 |
氯化氢 |
环境空气和废气 氯化氢的测定 离子色谱法 |
HJ 549-2016 |
外委检测 |
9 |
臭气浓度 |
空气质量 恶臭的测定 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
GB/T 14675-93 |
外委检测 |
10 |
苯并(a)芘 |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苯并(a)芘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T 40-1999 |
外委检测 |
3.7.6 地下水监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或来源 |
备注 |
1 |
pH 值 |
水质 pH值的测定 电极法 |
HJ 1147-2020 |
外委检测 |
2 |
高锰酸盐指数 |
水质 高锰酸盐指数的测定 |
GB/T 11892-1989 |
外委检测 |
3 |
五日生化需氧量 |
水质 五日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 稀释与接种法 |
HJ 505-2009 |
外委检测 |
4 |
氨氮 |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HJ 535-2009 |
外委检测 |
5 |
总氮 |
水质 总氮的测定 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 |
HJ 636-2012 |
外委检测 |
6 |
总磷 |
水质 总磷的测定 钼酸铵分光光度法 |
GB/T 11893-1989 |
外委检测 |
7 |
总有机碳 |
水质 总有机碳的测定 燃烧氧化-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
HJ 501-2009 |
外委检测 |
8 |
石油类 |
水质 石油类的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 |
HJ 970-2018 |
外委检测 |
9 |
硫化物 |
水质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
GB/T 16489-1996 |
外委检测 |
10 |
氟化物 |
水质 氟化物的测定 离子选择电极法 |
GB/T 7484-1987 |
外委检测 |
11 |
挥发酚 |
水质 挥发酚的测定 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 |
HJ 503-2009 |
外委检测 |
12 |
总钒 |
水质 钒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HJ 673-2013 |
外委检测 |
13 |
总铜 |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7475-1987 |
外委检测 |
14 |
总锌 |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7475-1987 |
外委检测 |
15 |
总氰化物 |
水质 氰化物的测定 容量法和分光光度法 |
HJ 484-2009 |
外委检测 |
16 |
可吸附有机卤化物 |
水质 可吸附有机卤素(AOX)离子色谱法 |
HJ/T 83-2001 |
外委检测 |
17 |
苯并(a)芘 |
水质 多环芳烃的测定 液液萃取和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478-2009 |
外委检测 |
18 |
总铅 |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7475-1987 |
外委检测 |
19 |
总镉 |
水质 铜、锌、铅、镉的测定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7475-1987 |
外委检测 |
20 |
总砷 |
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
HJ 694-2014 |
外委检测 |
21 |
总镍 |
水质 镍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11912-1989 |
外委检测 |
22 |
总汞 |
水质 汞、砷、硒、铋和锑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
HJ 694-2014 |
外委检测 |
23 |
烷基汞 |
水质 烷基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GB/T 14204-1993 |
外委检测 |
24 |
总铬 |
水质 总铬的测定 |
GB 7466-1987 |
外委检测 |
25 |
六价铬 |
水质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
GB/T 7467-1987 |
外委检测 |
26 |
苯 |
水质 苯系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1067-2019 |
外委检测 |
27 |
异丙苯 |
水质 苯系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1067-2019 |
外委检测 |
3.7.7 土壤监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或来源 |
备注 |
1 |
pH 值 |
土壤pH的测定 |
NY/T 1377-2007 |
外委检测 |
2 |
硫化物 |
土壤和沉积物 硫化物的测定 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 |
HJ 833-2017 |
外委检测 |
3 |
苯并(a)芘 |
土壤和沉积物多环芳烃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
HJ 784-2016 |
外委检测 |
4 |
总铅 |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 原子荧光法 第3部分:土壤中总铅的测定 |
GB/T 22105.3-2008 |
外委检测 |
5 |
总镉 |
土壤质量 铅、镉的测定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 17141-1997 |
外委检测 |
6 |
总砷 |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第2部分:土壤中总砷的测定 |
GB/T 22105.2-2008 |
外委检测 |
7 |
总镍 |
土壤质量 镍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GB/T17139-1997 |
外委检测 |
8 |
总汞 |
土壤质量 总汞、总砷、总铅的测定原子荧光法 第1部分:土壤中总汞的测定 |
GB/T 22105.1-2008 |
外委检测 |
9 |
烷基汞 |
固体废物 浸出毒性浸出方法 硫酸硝酸法
水质 烷基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HJ/T 299-2007
GB/T 14204-1993 |
外委检测 |
10 |
总铬 |
土壤和沉积物 铜、锌、铅、镍、铬的测定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
HJ 491-2019 |
外委检测 |
11 |
六价铬 |
固体废物 六价铬的测定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
GB/T 15555.4-1995 |
外委检测 |
12 |
苯 |
固体废物 苯系物的测定 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975-2018 |
外委检测 |
13 |
四氯化碳 |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741-2015 |
外委检测 |
14 |
氯仿 |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741-2015 |
外委检测 |
15 |
一溴二氯甲烷 |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741-2015 |
外委检测 |
16 |
1,2,3-三氯丙烷 |
土壤和沉积物 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顶空/气相色谱法 |
HJ 741-2015 |
外委检测 |
17 |
石油烃 |
土壤质量 碳氢化合物 C10~C40 的测定气相色谱法 |
ISO 16703:2011 |
外委检测 |
3.7.8 锅炉监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或来源 |
备注 |
1 |
颗粒物 |
固定污染源废气 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 HJ 836-2017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 |
HJ 836-2017
GB/T 16157-1996及修订单 |
外委检测 |
2 |
烟气黑度 |
固定污染源排放烟气黑度的测定 林格曼烟气黑度图法 |
HJ/T 398-2007 |
外委检测 |
3 |
氮氧化物 |
固定污染源废气 氮氧化物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
HJ 693-2014 |
外委检测 |
4 |
二氧化硫 |
固定污染源废气中二氧化硫的测定 定电位电解法 |
HJ 57-2017 |
外委检测 |
3.7.9 雨水监测方法
类别 |
监测项目 |
分析方法 |
分析方法标准号或来源 |
备注 |
1 |
pH 值 |
水质 pH值的测定 电极法 |
HJ 1147-2020 |
外委检测 |
2 |
化学需氧量 |
水质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 重铬酸盐法 |
HJ 828-2017 |
外委检测 |
3 |
氨 氮 |
水质 氨氮的测定 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HJ 535-2009 |
外委检测 |
4 |
石油类 |
水质 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 红外分光光度法 |
HJ 637-2018 |
外委检测 |
5 |
悬浮物 |
水质 悬浮物的测定 重量法 |
GB/T 11901-1989 |
外委检测 |
4 监测报告
4.1 排污量报告
应当使用自行监测和委托监测数据,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有关规定计算污染物排放量,按要求向生态环境局报告,提供有关资料。
4.2 超标报告
企业自行监测发现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应当及时采取防止或减轻污染的措施,分析原因,并向负责备案的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
4.3 年度报告
企业应于每年1月底前编制完成上年度自行监测开展情况年度报告,按要求向负责备案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送。年度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监测方案的调整变化情况; 全年生产天数、监测天数,各监测点、各监测指标全年监测次数、达标次数、超标情况; 全年废水、废气污染物排放量; 固体废弃物的类型、产生数量,处置方式、数量以及去向;按要求开展的周边环境质量影响状况监测结果。
5 自行监测结果公布
5.1 监测方案对外公布方式
中国蓝星哈尔滨石化有限公司网站
(http://www.lxhsh.chemchina.com/lxhebsh/xwymt/hhxw/A200201web_1.htm)
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
(http://permit.mee.gov.cn/permitExt/defaults/default-index!getInformation.action)
全国污染源监测信息管理与共享平台
(https://wryjc.cnemc.cn/hb/home)
5.2 公布内容
公司网站公示内容:年度环境信息及自行监测方案、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中国蓝星哈尔滨石化有限公司网站
(http://www.lxhsh.chemchina.com/lxhebsh/xwymt/hhxw/A200201web_1.htm)
5.3 公布时限
5.3.1委托监测机构
2022年度委托黑龙江汇川检测有限公司检测污染物项目。
5.3.2 自行监测结果
自行监测结果定期公布。